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学生管理】董田甜:新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架构与实施径

※发布时间:2018-4-28 3:36: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引用本文:董田甜.新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架构与实施径[J].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2): 108-116.

  摘要: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视角,文章通过战略过程管理建构新时代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模型并进行相应战略设计,使得大学生能够确认自身职业发展应该开发的战略区,从而选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利用外部的职业发展战略,并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引导、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实践活动、完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相关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互联网思维以构建共享教育生态系统等方面探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的实施径。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预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820万 ,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同时参与竞争,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虽然目前国家和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其举措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和用人推荐等方面,而在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方面较为欠缺。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部门职位资源的稀缺性,对职业关注更多的是准入条件,而其在大学阶段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塑造却被忽视;同时,尽管大学生们素质普遍较高,其中有一部分具备一定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能力,但他们对于和即将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在组织部门仍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职业发展体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仍不够系统科学。因此,结合内部条件和外部的影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想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在有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我们真正重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高度职业化的专业人才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竞争力。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与有效实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框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战略设计,这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从战略高度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其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指大学生为实现自身期望或寻求理想的职业发展途径,有意识地思考或列出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求职部门的需求不断丰富职业知识、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一系列活动与步骤,以努力开发自身潜质的行为和过程。建构并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大学生的基本职业发展目标,制订行动方案和配置必需资源以实现目标。从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来看,其体系只有与其他管理理论和工具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改进职业化的功效。其中,战略管理就为职业发展的应用提供了有益框架。波利特(Christopher Politt)指出,战略管理是指组织管理者在各种宏观和微观、外部与内部中确立自身制度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战略管理作为过程,重点在于战略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与控制,其主要特征包括界定清晰准确的战略目标、制订与内外部相匹配的行动计划以及设计有效的执行方法 。战略管理作为内容,关键在于构成和支撑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目标、资源、利益相关者等组成的多要素体系。将关键要素与基本流程相结合形成的战略管理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安德鲁斯(Kenneth R.Andrews)提出的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即SWOT模型,这一战略管理分析框架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得到极大发展,主要划分为两大学派:一是定位学派,其是对SWOT分析框架中外部(机会和)的延伸,基于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定位主体的竞争优势;二是资源学派,其是对SWOT分析框架中组织内部(优势和劣势)资源和能力的结合,基于内部资源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并实施,建立相匹配的核心能力进而赢得竞争优势并获得绩效。因此,SWOT分析框架是最具战略管理的方法,内部资源、能力因素与外部要素分析相匹配,体现了战略制定和战略理论分析的基本逻辑 。

  在以往传统行政模式下,大学生一般很少关注自身发展的战略问题,导致其经常处于墨守成规和照本宣科的短期行为状态中。面临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不能仅仅立足于书本知识,还要立足于战略高度,有效驾驭职业发展相关核心技能。战略管理理论即可为大学生应对挑战、确立目标、衡量责任以及最终实现职业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整合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形成完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建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模式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的核心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大学生独特的优化配置战略资源的能力(即核心能力),以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过程(Process)、定位(Position)和径(Path)。因此,在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文章融合PEST分析模型PEST为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的分析模型,P指(Politics),E指经济(Economy),S指社会(Society),T指技术(Technology)。和巴尼(Jay B.Barney)的资源分析模型以完善职业发展模型,其基本思是以PEST分析模型来构造,研究职业发展特点发现机遇,同时以资源学派的VRIOVRIO为一种企业内部能力的分析模型,V指价值(Value),R指稀缺性(Rarity),I指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O指组织(Organization)。资源分析框架作为内部优劣势的依据,从而使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与所处的相匹配,进而对新时代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进行有效的战略设计。

  如上所述,战略设计与构造是内外匹配下的产物,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模式建构,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进行战略设计,从自身择业和职业发展的角度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思,帮助大学生增强规划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的战略设计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规划与设计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构建、实施、控制和反馈的系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8个步骤(见图2),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个体具有多样化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也具有阶段性,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是由多个子目标共同构成。

  1.总体目标。大学生总体发展目标的选择应基于经济社会需要和个人职业理想,提升目标意识与明确发展方向,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掌握职业发展体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大学生通过职业发展与管理、大学阶段校内外实践等途径,能够将职业发展总体目标与实践部门发展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2.阶段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划分为四个阶段:大学一年级为夯实基础阶段,注重学习和掌握职业发展体系的理论方法;大学二年级为规划拓展阶段,注重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大学三年级为综合提升阶段,注重职业目标选择与细化培养;大学四年级为角色转变阶段,注重真正实现向社会人的职业化转变。

  3.个体目标。大学生应根据个性化需求,以前两方面为基础设定个体目标,其中关键在于获取信息。就职业选择的大方向而言,个体目标可分为考研、考公务员、创业、就业等。因为即将求职的组织是职位的设计者和提供者,所以大学生需从其需求出发搜集大量相关信息,包括组织目标规划和职位信息等。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应职业发展目标。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人职匹配原则,大学生需要结合内部分析和外部职业分析两部分,即对内外部因素进行SWOT分析。

  1.分析判断。分析通常从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特质、职业价值观和胜任力等方面出发,要求系统而客观地分析个人的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寻求适合的职业发展道。大学生可采用《Holland职业兴趣测验》确定不同职业类型的兴趣度;通过《工作绩效评价问卷》对工作绩效涉及的个人表现和工作要求进行排序;通过《工作能力评价问卷》对自己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技能方面的表现进行排序。工作能力方面应侧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沟通技能和调查研究技能等。

  2.识别个人优势、劣势。以上分析从个人的胜任能力出发,应能推导出对大学生个人能力、兴趣、性格和工作绩效等方面客观而清晰的评价。成功的职业发展战略必须结合资源学派的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系统地审视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明确需待提高之处。

  3.分析外部。我们可采用PEST分析模型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外部因素,如、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进行职业分析,主要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想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外部的影响主要包括: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使得市场竞争加剧,当年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就业率与就业;由于扩招等使得就业政策和就业不成熟,高校教育结构也不尽合理,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等等。

  4.识别机会、。大学生需在外部中寻找职业发展机会,同时识别面临的。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外部困境和主要体现在制度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大学生的成在着政策性障碍,使其面临职业发展通道拥塞、职业生涯缩短的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观念的影响,因社会氛围和工作资历造成的工作隔离,使得大学生职业发展受到一些,其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将个人优势、劣势和外在的机会、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进一步确认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开发的战略区。

  1.制定职业发展战略。在识别职业机会的基础上,大学生应选择能够制定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利用外部机会的职业发展战略,并设计职业发展战略分析表。表1为本研究的某省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周某的职业发展战略分析表。

  2.实施职业发展战略。大学生应将制定的职业发展战略具体应用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从周某职业发展战略分析表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出于自身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考研所具备的条件一般;选择直接参加工作虽然外部机会较好但自身优势不足;结合个人专业优势、就业意愿与职业匹配度,报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职位等是其较为适合的战略选择,机会也较大。在内外部综合作用下,周某适合从基层岗位做起,积累人事工作经验,逐步向管理岗位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贯彻执行力,目标结果导向,可以使职业发展战略实现执行效果最大化。

  1.职业发展战略的控制和反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控制要求考虑权变因素。如果出现外部的变化,战略设计就要变换管理思想和方式,准备相应的应急性计划。组织可针对执行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帮助大学生及时发现偏差和修正偏差,确保其能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并提高战略实施的绩效。

  2.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评估。评估战略实施后产生的各种结果与影响需要相应的评估标准。大学生与所在部门作为评估者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定期评估实施效果:一是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度与状况;二是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状况,即实施后的影响和结果;三是战略实施的全部效果状况,即实施后取得哪些积极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等。大学生应依据评估结果调整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

  由以上战略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各个阶段所需具备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自身职业规划水平。目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虽然已实施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各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程度极不平衡,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仍有一些环节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形成的一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现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程度有待加强,虽开设相关课程,但学生反馈其多浮于表面,可操作性不强,相比庞大的学生基数,职业发展教育的供给和保障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需求;二是活动形式缺乏创新,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缓慢,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师资专业素养不高,目前高校现有系统专业教育背景或受专业机构培训的专业教师不多,教师缺乏战略眼光、资历、经验和能力,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四是指导效果缺少综合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产生真正有效的反馈;等等。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培育现状,文章以战略管理为基本视角,以学校规划为主,提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的实施径,与上文学生规划与战略设计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以期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提供更大助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首先应以人为本,立足于提升个人素质和关注社会需要,以个人职业规划、人格定位、职业能力和选择匹配为程序,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高校应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知识结构,以取得内部竞争优势。

  1.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大学生职业发展是关系到学生长远发展和高校就业率的重要问题。一些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相关课程较晚,很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盲目择业,初入职场后也不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这些均是由于职业发展意识不强引发的后果,为了避免此类问题,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培养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探索与大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建立学生个人的职业定位与未来发展的管理档案,并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树立职业发展意识。

  2.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大学生校内实践以活动为主,其对大学生认知与责任意识形成、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除了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外,高校也需要在强化管理、规范制度方面形成有效保障。高校相关管理部门需对组建的审批、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开展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切实负责和规范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应予以指导和支持。特别是相关专业教师应根据学生意愿给活动予以指导,使得活动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在制度层面采取专项学分管理,将学生参加的相关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考核,用于激励学生的良好表现;通过在活动中进行战略计划、实施、控制、总结和反馈,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3.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也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和增强实践能力的好机会,高校应多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大学生组织工作坊、训练营等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向学生适时推荐有助于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活动方案,共同组成自主选择式实践活动平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使大学生尽早进入职场和社会历练自己。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关键是围绕职业发展目标,以职业发展的专业教学为主要内容创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形成内部知识集成和知识共享机制,使得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够与外部大形成有效耦合。

  1.课堂教学实践。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工作胜任力的素质基础,其要求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高校教师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在大学四年按目标设计包括认知、职业规划与实践、职业素养以及自主创业教育等方面,课程结构按专业基础理论、核心通识课程等分类设置,需要满足教学对象的职业需求,讲授过程中需兼顾理论高度和结合实际进行指导。二是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学应多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促进教学的内化。三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师生的平等互动。职业发展课程可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

  2.创新实战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创新实战教育。首先,高校需要传授大学生解决与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技巧,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职业选择等方面。其次,高校应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运用计算机网络、多等信息化技术进行在线职业测评、心理测试等多样化教学,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实现信息的筛选获取与信息资源的共享。再次,除了主要的教学模式外,研究与咨询必不可少。研究使得理论探索更为深入;咨询针对个体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形成“私人定制”咨询队伍,帮助大学生制订合理规划。最后,高校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通过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进行及早定位,进而提高其学习、执行和创新能力。

  3. UbD模式运用。理解为先的教学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由美国教育专家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麦克泰(Jay McTigche)提出,以知识掌握、意义建构和知识迁移为基本过程。UbD模式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措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围绕重要概念和核心问题组织内容;二是围绕要求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真实性评估任务设计教学并组织学生学习;三是让学生了解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以及预期;四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五是为学生实现知识理解和迁移做好准备;六是让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反思、完善,重新尝试,鼓励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基于布鲁姆(Benjamin Samnel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UbD模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迁移,刚好组建出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步骤与战略设计方案,具体如图3所示。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开发与管理需以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首先应立足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其次,应在大学生实践积累过程中进行适时有效的和管理;最后,应根据开发与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调整,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以此流程实现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开发与管理系统如图4所示。

  1.培育职业发展相关技能。一方面,高校需调整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重点以大学生心理、品质、能力和意识的系统化培育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理论体系。高校应依据职业化的阶段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大一、大二的职业成长期以职业定位为主;在大三、大四的职业探索期以职业体验与分化为主,注重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信息获取,并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适应。在原有知识和理论基础上,融入职业生涯意识与规划、就业能力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和心理、择业方法与技巧训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技能教育开发模式。

  另一方面,高校需注重职业发展教育活动的连贯性与阶段性,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模式。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主要划分为职业规划、职业素质、求职择业、职业适应、职业稳定和职业提升等阶段,各阶段均需确立相应的主题、内容和目标,形成系统化的职业发展技能。同时在实践方面,高校应利用测评、咨询或者网络平台,开展实训指导、模拟比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培养意识,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建立职业发展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体系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形成四个模块:一是建立立体交叉工作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互动与整体协作的关系;二是建设内容体系,重点在于生涯规划、人格完善、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三是优化认知与学习,拓展发展渠道,寻求社会支持,创造有利,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搭建平台,在教学、训练与实践方面形成多方融合,使得职业发展体系更具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

  3.形成职业发展管理体系。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进行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构成。高校需对职业发展教育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要求各方主体系统地接受相关教育、架构与之相适应的实施径,教师按照职业发展设计把目标落到实处并完成预定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实现自身发展规划;其次,管理重点在于建立职业发展教育的保障机制,以就业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心理教育中心等主体进行联动,由各学院提供实践单位,各单位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资料搜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课堂选择机制构建等;最后,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平时课堂考核与最终考核挂钩,形成职业发展规划书并存档进行量化考评,基于柔性管理原理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以学生长远发展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基础知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加大职业发展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校园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增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需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塑造大学生的个性品质。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向社会人。校园需要营造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成多方合力,完善相应制度,积极探索有效径。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来看,创新创业、合作共享已成为企业、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才能谋求共同发展。只有面对竞争压力,才会有发展,所以树立共赢的竞争观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在明确认知、融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与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需要高校加大力度投入,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第三课堂,构建孵化并提供支持,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形成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完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

  2.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国务院已明确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高校创育的基本原则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重视不够、实践脱节、平台短缺和指导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在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发展逻辑。未来高校主要以商学院为主体进行系统培养,开展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学科建设。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创业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除了加强管理和教育相关学科建设之外,高校也需注重对思想教育范畴教师新建学科的扶持。三是理论体系。高校应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战略进行探索,使教育更加与时俱进和具有中国特色,并运用战略眼光学习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

  3.开展创育教学。创学需以大学生发展为目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满足大学生职业需求,是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过程。发展创育教学的实质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逻辑,实行多向的、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师生互动的实践探究,最终形成一致结论 。发展创育教学需在分配、教学制度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高校与院系明确分工,以相关院系与学科为教学管理的中心;变严苛死板的教学制度为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大学生可依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弹性化的学习与管理,充分出体制活力;改变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使得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鼓励大学生跨专业选修与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使得学习更为和有针对性。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转变思想,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各领域的关键问题,推动各领域的与发展。“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对于更好地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上。二者相辅相成,促使高校创育思维逐步构建出以共享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系统。

  1. “互联网+教育”思维。“互联网+教育”思维是指在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深化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互联网+教育”思维仍需以教育为核心,是需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互联网思维。创新“互联网+教育”思维模式并将之应用于实践活动,在“互联网+”战略框架下,将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性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吸收与搜集有益资讯,构建校园招聘、求职、自荐、咨询与论坛等信息化教育平台,使其高效、便捷与共享优势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创新职业发展的教学方式。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衡量职业发展状况的绩效与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建设与均衡配置,运用大数据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行管理与评价等。

  2.大数据。高校应利用大数据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培养体系。高校应基于大数据强大的系统数据集成和分析能力与精准的行为预测能力,以为核心形成良好的外部。在高校基于大数据构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中,教师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内涵,学生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 。高校通过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预测指数,为其精准运作提供科学依据,并提供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例如利用微信、微博等新丰富教育形态,运用情境化教育数据构建职业发展课程的知识结构模型,研发智慧型学习平台搜集大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提升教师的数据运用、分析与理解能力及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决策与个性化服务能力等。

  3.教育生态系统。“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思维形态也随之改变,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使得教育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链,教育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等教育元素的交互传递和平衡发展共同构建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可以使得大学生职业发展更为先进和完备:首先,以为核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享教育;其次,形成多方合作的共享教育机制,可根据个人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与方法,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局限,激发出个人知识多样化、全方位发展的无限潜能,使得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与共同享有,以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与发展,形成技术支持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与自主驱动;最后,形成教育生态网,以大学企业为主体,运用研讨、洽谈等网络交流方式构建教育生态系统,依托互联网和媒介推行无缝隙的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平台的互动 。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发展对于国家、地方、社会、高校以及个人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应当从模式建构、战略设计、实施径三方面着手,在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积累过程中,逐渐由隐性、模糊的设想上升为清晰、显性的规划,进而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价值取向。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推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关键是构建符合国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我国必须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贯彻以人为本,拓展教育教学内涵,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形成奠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由悠悠游戏 325棋牌整理发布

关键词:scp分析框架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