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体系、径与方法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8-7-21 1:57:1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体系、径与方法研究”自2015年底正式立项以来,已开展研究近2年的时间。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顺利。自2016年1月课题组举行启动仪式和首次学术研讨会后,课题组根据总课题所确立的研究结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的基本要求,围绕目标、过程、应用、体系、要素、机理、径、策略8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深入研究了新时期两化融合的新认识、新和新对策。2016年,课题组对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历程、信息化发展历程、推进两化融合的经验和成效等方面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获取了大量的有益数据,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同时,开始有序研究两化融合战略体系结构及要素关系机理研究,同步推进基于融合水平测度的两化融合保障对策研究。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课题组定期开展课题研讨会议,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稳步推进,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项目各子课题的详细执行情况如下:

  针对子课题一的研究,课题组已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一是梳理完成了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二是初步完成了我国制造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咨询与诊断。

  课题组总结梳理完成了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的工业发展径,通过研究工业1.0到工业4.0间的叠加关系,构建了工业发展的金子塔体系,分析了工业工程与精益生产等现代管理手段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等现代管理技术对于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性作用和影响。

  2015年6月-2016年10月,课题组先后两次联合地区、天津市中小企业局、天津商业大学等企事业单位,以天津市为试点城市,通过对天津瑞能电器有限公司、天津捷威动力有限公司与天津海钢板材有限公司等30多家不同制造企业工业基础管理能力的调查,初步提炼、总结出了中国制造企业工业基础管理能力水平。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依旧处于低工业管理水平状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基础管理能力提升问题。同时,不同的制造企业,工业基础管理能力存在显著的差距,在推行企业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权变径。

  目前,子课题一的核心已将大部分数据搜集完成,并完成了相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下一步研究中,课题组将设计出企业工业管理基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的平台对我国31个省市、不同制造企业进行工业管理基础能力的调研,全面摸清我国工业企业基础管理能力水平,为研究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径的制定奠定基础。

  实体工业过程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所以是管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运行过程。同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以及信息运行机制,所以又是一个物的流转过程与信息流转过程的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解决的是实体工业过程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装备等紧密结合为一体的过程,课题组已从生产系统可靠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生产方式和不同生产结构下实体工业系统运行规则和状态的变化、虚拟信息系统运行规则和状态的变化等,深入研究了实体工业系统不可靠情形下信息系统响应的延迟与误差,以及信息不准确情形下,不准确信息对于实体工业系统的干扰及其放大效应,进而探寻出了工业实体系统与虚拟信息系统的要素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对于生产管理基础薄弱,实体工业系统不可靠性水平高的制造企业,企业产能损失较大、在制品库存波动明显、生产线阻塞率与饥饿率波动性较大。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实体工业系统与在理想状态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误差,这也是我国两化不融合的根本原因。在探寻出实体要素与信息要素作用关系之后,课题组将进一步针对实体工业系统与虚拟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匹配要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对实体工业系统和虚拟信息系统进行自学习、自改进机制设计,通过对系统历史运行数据的分析,不断调整实体工业系统与虚拟信息系统参数,提高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目前,课题组已从要素机理的角度,定量化、模型化的阐述了实习工业系统与虚拟信息系统的作用关系,找出了我国制造企业两化不融合的根本原因,并证明了工业基础管理能力改善对于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与此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课题组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要求,基于两化融合服务平台,e-works数字化企业网等,利用文本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技术,已完成提取新形势下我国两化融合已取得的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支撑技术等的目标。研究表明,要推动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

  为结合地区发展特色,探寻不同地区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径,课题组根据我国制造业产业布局特点,选取天津市为试点城市,在全面了解天津市制造业发展特点、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从精益性、集成性、敏捷性、生态性和智能性五个方面研究天津市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战略新模式的举措。目前,课题组已围绕深化宏观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目标:产业高端化、产业集成化、产业生态化,提出了工业产业具体的两化融合策略和办法。而后,研究了作为工业经济主体的企业具体两化融合的方式、径、方法和策略,企业两化融合的径和内容包括:建立了企业两化融合的两次、的战略实现模式,确立了企业转型升级应的“精益化 集成化 生态化“ 持续化””的一般升级径,进一步提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个性化径与策略,将企业能力划分为27种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建立27种解决问题的径和策略,形成较为系统、科学、规范的企业两化融合操作方案。研究已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一份,而由于时间较短,研究主体覆盖范围有限,未来研究中将根据其他地区工业发展特色,制定出适合全国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径与方法。

  为梳理出不同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径上的差异,课题组已选取多家我国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包括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捷威动力有限公司、天津天海同步器有限公司等,对其两化融合发展径进行梳理,已部分建立起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径的典型案例库,可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两化融合径提供参考。

  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课题组已联合地方省市、行业协会探索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基于数据的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新模式,可服务于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径和方向,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新兴能源培育。《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基于全国35个制造业行业、6个省市、约3000家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试点,提出一套覆盖制造业企业全局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研究方法,从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方面,以及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提出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框架,明确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进一步构建形成通用评估指标体系。而后,开展了基于大规模样本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分析,分析不同地区、行业、规模、性质、生产类型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客观描绘出了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全景图,全面剖析全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以及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课题组已完成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的政策报告初稿。未来研究中,将不断的根据数据更新的状态,完善政策的内容,提高政策推行的适应度。

  概括来说,项目的各子课题研究基本按照计划执行,形成了必要的研究。此外,项目在立项之初,课题组首席专家就以任务书的形式通知课题组所负责的课题任务以及工作期限。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学术会议和小型研讨会,为研究承上启下,集思广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课题研究中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2016年接受两名博士研究生,2017年接受一名博士研究生,主要就两化融合战略的体系结构及其要素关系机理展开研究。

  项目进行一年半以来,课题组紧密围绕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调研(包括问卷设计、实施调研、统计分析、调研报告撰写等)、资料搜集(包括文献资料和网页文本资料等)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调研工作与学术交流工作由首席专家齐二石、主要刘洪伟、周剑等负责,具体从事的活动情况如下:

  承担不同子课题的课题组在首席专家的指导下,自2016年3月开始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与改进工作。根据调研对象和研究内容,完成了《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体系、径与方法研究》调研问卷3套的设计工作,包括“工业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工业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影响要素测评”、“企业两化融合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2016年5月,在工信部指导和支持下,项目子课题承担单位——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地方省市、行业协会,开展了全国近70000家企业的“工业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评估”的调研工作,并建立了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平台,为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径和方向提供服务。后期研究中,课题组将继续依托两化融合服务平台,通过个别联系、定向发放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开展“工业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影响要素测评”、“企业两化融合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两份问卷的调查和研究。

  2016年8月,课题组完成《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调研报告,全面剖析了全国31个省市、13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关键指标情况、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等,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全景图。另外,“企业两化融合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调研活动已基本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正在撰写当中。

  本项目的调研除了适合发表在部分刊物外,更主要的是调研数据可以为课题组深入剖析企业微观层面两化融合要素机理问题、我国制造业产业布局的保障性策略问题等奠定很好的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取美国、、日本等为代表性国家,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的演进过程,包括:1)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演进规律探索,梳理发达工业国家200多年的信息化演进规律,尤其关注近30年信息技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总结归纳出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律;2)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实现条件研究,基于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演进规律的研究,提炼日本、美国、信息化实现的条件,包括前提条件、过程条件和条件等方面内容;3)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实现效果分析,基于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径、方法不同,探究以上述三个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的信息化实现效果差异。

  为推进课题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课题研究水平,课题组已进行了2次大型专题研讨会,1次中型研讨会,以及4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和内容主要列举如下:

  2016年1月20日,齐二石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体系、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会议中心举行。课题组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秘书长、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秘书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苏竣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市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天津市CIMS专家组专家郭伟教授,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业工程协会理事、中国工业工程学会精益推广中心副主任、刘洪伟副教授等出席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上,齐二石教授从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总体研究框架和子课题构成、总体思、研究径和方法以及主要阶段性和最终等5个方面陈述了课题的基本情况。各子课题负责人就针对的子课题结构、研究的侧重点、子课题之间的联系、方法创新、重点难点等方面展开了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各子课题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最终等内容。

  2016年3月,课题组在25楼5楼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大型学术。会议由刘洪伟副教授主持,参加的有南京农业大学刘伟副教授、军事交通学院杨甫勤、李磊副教授、方凯和刘鹏,以及参与项目研究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会中,刘洪伟老师针对项目研究的核心问题、关键技术方法以及未来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研究计划和改进措施。

  2017年7月13日,课题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举行了一次中型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课题首席专家齐二石教授,课题组主要刘洪伟副教授、周俊主任、主任、邱君降工程师等,以及协助参与课题研究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会议围绕子课题一和子课题四研究取得的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更好的明确了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提交形式。

  课题组在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期间召开了四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企业两化融合要素作用的机理、推进先进制造模式的战略对策、工业实体系统与虚拟信息系统变化的规则与状态、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需求分析与支撑技术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会议中,各小组在汇报和总结各自承担课题进展情况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应加强不同课题组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强化不同研究模块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充分发挥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等方面。

  为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组注重与国内外的科研团队和专业人员开展学术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情况:1)即将与大学开展项目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应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问题,进一步论证本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并将邀请相关科研团队就中国两化融合问题展开合作研究,共同解析我国制造业两化融合的机理问题;2)与其他高校精通制造业转型升级、精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与交流,如邀请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孔造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工业工程教研室主任刘伟副教授、军事交通学院杨甫勤博士等专家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3)与相关制造企业建立经常性的业务交流关系,如与天津海钢板材有限公司开展精益管理创新研究、与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开展大型液压机智能工艺规划研究等,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将两化融合中的理论和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优化相关的两化融合理论,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促进理论研究向企业实际生产的。

  (1)2016年8月,课题组首席专家齐二石教授在参加了中国两化融合大会并进行了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精益管理模式主题汇报。报告中,齐二石教授围绕制造业两化融合中的关键工程技术与关键管理技术展开讨论,并提出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中的错差理论和两平台理论,创造性的阐述了两化融合过程中实体工业系统与虚拟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关系。研究进一步表明,要推动我国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融合,即实现精益管理(LP) 信息化(IT)或工业工程(IE) 信息化(IT)融合发展的模式。

  (2)2017年2月,课题组首席专家及主要在参加由工业化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主办,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联盟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承办的《面向新工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专家研讨会。会上,课题组首席专家齐二石教授强调,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必须发展长处、抓住短板,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技术能力,突出实现提升效益的径,“工匠”,避免过度复杂与过度高精尖但缺少可操作性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核心周剑主任,一是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抢占工业的制高点;二是构建基于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理论体系;三是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系统解决方案;四是培育制造业、互联网和金融跨界融合的新生态。课题组的发言对于项目具有很好的推介作用。

  (3)2017年2月,课题组首席专家及主要参加了日本情报经营学会志主办的“The IoT amp; Industry 4.0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isa”峰会。会上,课题组首席专家齐二石教授就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取得的、存在的问题及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径和方法做了主题,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发表在日本中央大学主办的日本情报经营学会志上。此次参会,进一步拓展了项目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4)2016年3月-至今,课题组首席专家及主要分别与国内多家制造企业展开企业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合作,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浙江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天津海钢板材有限公司等。与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合作,促进了本项目研究在企业间的推广与应用,也进一步修订了项目研究中存在的不合理内容。

  本课题负责积极举办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最新的研究。相关先后被东方财富网、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报道,累积超过20次。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立足工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用工业的语言,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下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及各方面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效能与效益。

  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可分为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包含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六个个评估方面。为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可以构建起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在内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框架。其中,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主要评估方面。

  2)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四个阶段。基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阶段和特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可共同表征我国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适用于工业领域各行各业。

  本研究系统建立起我国两化融合水平测度评估体系,明确了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评估框架、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可支撑和行业全面摸清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形成基于数据的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新模式;可服务于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径和方向,加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课题组首席专家所在团队与天津市中小企业局、天津商业大学等相关机构组建调研团队,开展“转型升级行动升级版”研究,探索中小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新径、新举措。调研初选了全市17家制造企业,分别对每家企业的人员状况、设备状况、市场需求、供产销、主生产线情况等方面进行基础管理能力咨询与诊断,形成了17份基础调查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17家试点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生产现场混乱、准时化生产水平低等,报告针对这些问题同步制定了详细的改进策略。该项研究对于初步界定我国制造业工业基础管理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后续的两化融合机理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特大型钢铁企业全业务链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者齐二石、刘洪伟等,2016年)

  包钢成立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包钢已形成了钢铁、稀土、矿业、非钢四大产业板块,以及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金融等新兴产业,涉及产业领域广,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报告在对包钢生产过程与信息传输过程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精益思想为,以提升流动性为方向,按照价值拉动原则,运用精益改善的工具、方法、技术,阐述如何识别并消除钢材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制约瓶颈,提升流动性水平和系统运营效率,实现从公司上层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响应、生产计划的制定执行,到基层车间班组对现场作业,系统联动的价值流程与方法。而后,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实现企业工业基础管理能力改善的同时,应发挥信息的主导作用,探寻信息流动模式与实习工业系统的结构关系,深化信息技术与管理工程技术的融合,发挥信息与实体的联动作用。研究报告是一个典型行业、典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报告对于我国管理基础薄弱的传统制造企业如果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实现向先进制造企业转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报告对于本项目提炼我国传统制造业如何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报告已获得中国钢铁协会主办的2016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

  4、《天津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及建设现代制造中心的对策研究》(作者刘洪伟、许丹等,2016年)

  报告以研究宏观工业体系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切入点,以行业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为媒介,以微观企业能力提高为落脚点,开展了一系列分析和设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开展调研、行业协会调研、典型企业、统计数据分析、文献资料分析、专题研讨、验证分析、综合论证、方案设计与修订等。

  报告共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天津市工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着重分析了天津工业布局、工业结构、工业品质和工业绩效,并与上海、、深圳、江苏、浙江等国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做了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天津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通过工业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及与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从工业系统全局、行业构造和企业运营三个层面,分析了天津工业在布局、结构、品质和绩效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天津工业发展需求及目标分析:结合第一、二部分的分析结果,研究了天津工业经济发展在宏观(工业系统)、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主要需求,并通过对全国P和天津区域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天津工业增加值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对天津工业经济在“十三五”的增长目标做出了初步判定,进而将其反映到各个行业中,从而确立了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第四部分,国际发达工业化国家发展规律和径分析:着重研究了美国、、日本的工业经济发展道,分析了工业化的特征和一般规律性,较系统地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际先进的制造管理模式,并对我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趋势做了探讨。第五部分,天津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与要求:着重围绕天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开展方案设计,界定了转型升级的基本内容是产业高端化、产业集成化、产业生态化,确立了“提两端,带中间”的转型升级方法,并为确保转型升级的有效实施,分别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八项原则和转型升级中、企业及第三方社会组织的角色。此外,就转型升级中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宽泛性、局限性做了分析说明,以规避各级组织在工业转型中的形而上学倾向。第六部分,天津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径方法和策略:本部分是课题研究的最核心内容,首先围绕深化宏观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三化”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升级策略和办法,之后,用较大篇幅研究了作为工业经济主体的企业具体转型升级的方式、径、方法和策略企业转型升级径和内容包括:建立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两次、的战略实现模式,确立了企业转型升级应的“精益化 集成化 生态化“ 持续化””的一般升级径,进一步提出了工业企业转型的性化径与策略,将企业能力划分为27种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建立27种解决问题的径和策略,形成较为系统、科学、规范的企业转型升级操作方案。

  根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中的指标体系,借助《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平台》,实现了68842家工业企业自评估、自诊断。结合相关贯标数据,绘制了《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地图》详细分析了31个省市、35个细分行业两化融合水平,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系列结论:

  1)从总体看,2016年全国两化融合水平跨越中值线,两化融合发展进程完成“中级阶段”拐点跃升,大型企业成为两化融合水平提升的重要增长极,离散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提升处于领跑地位,两化融合的价值成效日益凸显。

  2)从行业看,2016年重点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沿产业链呈现“三峰-双谷”波动态势;能源、电子信息、服务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起步建设阶段企业比例偏高,装备和电子行业集成提升以上阶段比例较高。不同行业通过两化融合进行核心竞争能力打造的关注点各有侧重,原材料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经营管控类能力最为关注,装备行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生产管控能力,消费品行业在打造用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最为活跃,电子信息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最为关注。

  3)从区域看,2016年各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各省市数字化水平总体上也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与各省市两化融合水平总体情况基本一致。各省市集成互联水平呈现“中部高,南部高”的双高态势,相比于数字化水平,集成互联水平在各省市间差异更为显著,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省集成互联水平处于前列,但江苏、湖南、、、陕西、等省市集成互联水平滞后其两化融合整体水平。各省市互联网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但智能制造就绪程度差异显著,智能制造发展呈现区域聚集性。

  梳理发达工业国家200多年的信息化演进规律,尤其关注近30年信息技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基于发达工业国家信息化演进规律的研究,提炼出了日本、美国、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研究表明,美国从工业工程 精益生产、CIMS 互联网、云制造,从效率工程(标准化) 工业工程(道维斯计划与MTM) 精益生产、流程改善 智能制造、工业4.0,日本从工业工程 丰田生产方式 全面精益生产,工业工程与精益生产是基础,是现代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研究进一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中国制造业要想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也必须以精益生产为基础,在实现工程技术创新的同时同步进行管理技术创新。

  天津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和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级,在这新的历史转折期,又肩负起建设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研发的神圣。然而,挺近制造业产业结构偏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效益不高、两化融合水平相对较低等重要问题。本项目以天津市制造业为例,在总结天津市制造模式取得的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先进制造新模式的五大特征,从精益性、集成性、敏捷性、生态性和智能性五个方面研究天津市全面推进先进制造新模式的战略举措,以帮助天津制造业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精益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以天津市为试点,进一步探寻出我国推行先进制造新模式应该建立的战略举措。

  论文利用马尔科夫理论探讨了生产线在不可靠情形下的产能损失情况,包括生产速率变化情况、在制品库存数量、生产线阻塞情况以及生产线饥饿情况等。其中,生产线不可靠的来源包括设备本身、人员、管理机制不合理等。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生产管理基础薄弱,实体工业系统不可靠性水平高的制造企业,企业产能损失较大、在制品库存波动明显、生产线阻塞率与饥饿率波动性较大。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实体工业系统与在理想状态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误差,这也是我国两化不融合的根本原因。因此,论文从定量化的角度,证明了工业基础管理能力改善对于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为本项目研究工业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作用机制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基于以下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经验;依据GB/T 23020《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数万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所提炼的方法和规律;在推广质量、、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础和应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九项管理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协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构建了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的战略循环、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要素循环以及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管理循环。这三个循环贯穿和覆盖了整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包括基础和术语、要求、实施指南、评估规范、审核指南等,共同构成了一组密切相关的标准族,可引导各类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也可供相关方评价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