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丰田积极求变
陶涛
上月末,日本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宣布前9月销量为752.9万辆,低于德国大众760.94万辆的全球销量。这可能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加深、竞争加剧的一个信号。
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各国环保标准提高,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自动驾驶和新型动力的开发与应用,正在掀起汽车产业的生产革命。丰田的竞争对手除了欧美的一线车企,还有来自IT的跨行业新锐,如谷歌和特斯拉(Tesla)。
就在10月份,丰田刚刚协同宝马公司及一家德国保险公司与美国IT新企Nauto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利用Nauto公司基于云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同月丰田还宣布与铃木汽车展开合作,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和新能源车的技术开发能力。其实早在今年年初,丰田已在美国硅谷成立研究所,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高级辅助驾驶技术和自动驾驶汽车。4月从谷歌手中收购智能机器人制造商波士顿动力公司,同时在公司内部成立尖端技术研究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汽车。如此密集的战略合作行动,表明丰田正积极投身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
当前汽车产业的变革是新工业革命浪潮中的一波。本世纪以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宽带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迅捷改变着知识和信息传播模式、消费和商业模式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向工业领域渗透,与之融合,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
2012年GE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指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其实质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等新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变革,推进工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智能制造。2014年,GE推出全球首个工业数据与分析的云服务平台Predix,2016年西门子也推出相类似的“MindSphere工业云平台”。
在工业企业向互联网渗透的同时,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不断向制造业渗透,开发可用于工业企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或平台,或者直接进入工业领域,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生产智能产品。如微软与KUKA公司联合研发物联网机器人,谷歌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等。在此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工业革命的推进中,人工智能、视觉计算、全球定位以及精确、快捷的数据计算系统等得到快速发展,使自动驾驶技术和纯电动车研发成为可能。
日本汽车企业在此变革中处于不利地位。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基于IT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日本虽然是汽车制造强国,丰田等世界一流汽车企业拥有强大的硬件制造和设计能力,在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竞争优势显著,但IT技术和产业均落后,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像IBM、Intel、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世界一流的IT企业,日本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互联网技术及应用落后。因此不得不说,日本汽车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等开发上存在先天劣势。
其次,日本企业不具备适合IT产业发展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IT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具有模块化特征,即把复杂的产品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动态整合。产品系统的设计者只负责设计系统架构和界面,每一个模块都是单一功能的子系统,可以用于不同系统。对众多模块进行多元化组合,可以开发出多样化的复杂系统或产品。在这种方式下,系统和界面是标准化的、共享的,系统与模块的开发依赖于标准共享和横向合作。纯电动汽车特斯拉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由IT企业主导规则和界面设计,通过组合功能性模块形成最终产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汽车产业的生产和组织结构。
日本汽车在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成本上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注重内部信息共享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企业系列化的组织结构。日本制造企业通过生产的自动化、零库存管理等措施形成精益生产,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大企业间相互持股、生产向下分包所形成的企业系列化组织结构,强化了产品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竞争。在日本这种大批量生产与纵向一体化模式下,汽车的研发、设计与生产是一体化的,企业各有各的标准,就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展开竞争,横向合作的研发很难进行。
很显然,如果日本汽车企业不能突破IT技术短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极有可能沦为欧美国家新型汽车系统开发商的模块供应商,最终黯然退出汽车巨头的队列。而开发和应用IT技术,势必需要企业调整传统生产和组织方式。丰田最近的战略行动显示了其打破传统的魄力和雄心。一方面努力突破日本企业在IT、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短板,向汽车产业变革的技术前沿靠拢。另一方面实施在美国设立研究机构、收购IT公司,或与其他汽车公司共同与IT公司合作等战略突破,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一体化研发模式,向国内外合作和技术共享的研发模式转变。
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公司的战略调整势必加剧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使汽车产业变革浪潮更加汹涌。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