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中国乳业过去20年的发展做了一次全面梳理。在这段漫长的行业发展历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很多。现在乳业的行业格局如何?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新品牌入局,机会在哪儿?下文一一为你解答。
2006 年至 2015 年,全球奶类产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5 年全球奶类产量约为 81,800 万吨。
世界主要奶类生产国家包括印度、美国、中国、巴西、俄罗斯、、法国等。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奶类消费需求旺盛,奶类产量在全球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16 年,中国奶类产量 3,712.11 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近年来,全球乳制品人均消费水平处于持续上涨的趋势。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高,乳制品消费能力强,并已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新兴市场)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增加、快速城镇化进程和饮食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全球乳制品消费的不断增长。
2015 年,包括、、英国在内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液态奶消费量超过 100 公斤,美国、欧盟 28 国的人均液态奶消费量超过 60 公斤,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巴西两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也超过 40 公斤,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人均液态奶消费量约 30 公斤,而我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仅为 18.7 公斤。中国等亚洲国家在包括液态奶在内的乳制品消费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全球乳品市场的主要出口国包括美国、、欧盟和等,出口量合计占全球的 75%;主要进口国是中国和俄罗斯,进口量约占全球的 30%。
我国牛奶产量近十年存在一定的波动,主要受气候、价格、进口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产量较高,波动幅度较小。2016 年牛奶产量相比 2015 年下降 4.06%, 由于有进口牛奶作为原料奶的有效补充,国内牛奶产量的小幅下降并不影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奶源供给。
2007 年至 2016 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6 乳制品产量 2,993.20 万吨,相比2015 年的 2,782.50 万吨,增长 7.57%,其中液体乳产 2,737.20万吨,相比 2015 年的 2,521.00 万吨,增长 8.58%。液体乳市场近十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占乳制品产量的比例从 2007 年的 80.62% 增长到 2016 年的 91.45%, 液体乳对整个乳制品行业成长的贡献明显。
2008 年以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乳制品数量和金额呈上升趋势。2016 年乳制品进口总量为 217.69 万吨,比 2008 年增长 4.63 倍。2016 年进口数量最大的前四种乳制品分别为液态奶、工业乳粉、乳清粉、婴幼儿配方乳粉,分别占 30.09%、27.85%、22.84% 和 10.17%。进口金额最大的前四种乳制品分别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工业乳粉、液态奶、乳清粉,分别占 47.17%、23.16%、10.69% 和7.08%。
液态奶进口自 2011 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一是因为进口液态奶种类多样、价格较低,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海运条件改善,降低了液态奶的进口时间成本,电商代购的兴起提升了购买的便利程度。虽然近几年液态奶进口量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已逐步放缓。2016 年液态奶进口量约 65.50 万吨,占我国液态奶产量(2016 年产量为 2,737.20 万吨)的比例约为 2.39%。2009 年至 2015 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以工业乳粉为主,2016 年液态奶进口占比首次超过工业乳粉,液态奶进口快速增长给国内以液体乳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带来一定冲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重视膳食结构的改善,乳制品的消费需求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2016 年,中国乳制品消费量从 2,480.5 万吨增至 3,204.7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 5.26%。2015 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 36 公斤,其中人均液态奶消费量 18.7 公斤,约为世界水平的 1/3,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乳制品消费量分布来看,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对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有着重要影响,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一直是我国乳制品消费的主体。我国城镇居民牛奶消费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未来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管理规范,这部分群体仍具有较大的消费提升空间。
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晚、起点低,从1997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发展迅速。2008年“三聚氰胺” 事件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及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中国乳品行业进入复苏期,行业产量、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呈现缓慢平稳回升态势,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开始回暖,消费逐步趋于。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容量相对较小,由于技术的,市场上以低温杀菌的巴氏奶为主,不易保存,销售半径有限,难以规模化,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企业,尚未出现一个品牌。此时现在的行业老大伊利,还是一个偏安于草原的一家小乳企。
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然后草原双雄伊利和蒙牛推出了常温奶,开始把牛奶卖向全国市场,带动了整个牛奶行业的发展,迅速扩大了整个乳业市场的体量。伊利从2006年开始不断推进织网计划,蒙牛在大经销商制+营销配合以火箭速度增长,而坚守低温层级的乳业巨头,逐渐被伊利和蒙牛拉开差距,从而奠定了现在常温奶天下局面的基础。
1993年,伊利进行股份制,由国营企业变为股份制企业,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的郑俊怀掌舵伊利。同一年,在草原双雄崛起之上功不可没的包装企业利乐,正式开始拓展其在华业务。
1999年,被伊利扫地出门的牛根生成立蒙牛,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三无”困境下一段传奇的创业故事。稍后,利乐也向蒙牛伸出了橄榄枝,利乐将价值千万的设备以极为优惠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了蒙牛,蒙牛也推出了常温牛奶。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行业进入对上一阶段的矫枉过正,全行业均在为食品安全补课,极力强调奶源建设。大批规模化牧场投建也伴随着乳业消费信心的恢复,需求的复苏,使得乳业2012年~2013年进入一轮短暂的增长期。
此间,诞生了一批具有奶源优势的品牌,凭借着奶源优势及打开渠道的能力,依靠价格打折进行厮杀。这些奶企在 2013 年的“奶荒”中,达到了高速发展的顶峰。随后 2014 年规模化牧场开始放量,奶源全面过剩,加上国外大包奶粉低价格的双重挤压,奶源企业一半以上开始亏损。2016 年,龙头企业加入行业价格战,龙头的大幅促销压死众多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行业多年的整合期基本告一段落。
行业整合期结束后,叠加 2017 年消费复苏,行业龙头的前期布局开始受益,行业在酸奶等更符合消费升级的品类带动下逐步复苏。在这个时代,核心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对公司整体运营能力要求更高,持续不断地创新成为消费升级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企业以及新兴品牌,避开龙头锋芒的常温市场,以低温产品为主导,借助在本区域的多年渠道耕作,抢占区域性市场,如广东风行、燕塘、晨光和香满楼、福建长富、江苏卫岗、河南科迪、三元、甘肃庄园等。新兴品牌通过创新产品,借助新式电商渠道的强运营抢占80后、90后市场。
前面介绍了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20年,这其中又不得不提如今的双寡头伊利和蒙牛,“草原双雄”的发展基本就是中国乳业发展的缩影。
伊利 1993 年改制,1996 年 A 股上市,长期是内蒙第一乳业品牌,借助常温奶把销售范围扩张到全国,取代成为全国乳业龙头。而 1999 年成立的蒙牛,在被伊利扫地出门的创始人牛根生的带领下,运用大经销商制全国铺货,通过强势的广告运营,以“火箭速度”发展。2004 年 H 股上市,成为“全国第二乳业品牌”。
蒙牛从 1999 年成立,只用了 4 年时间就从行业千名之外跨进乳业前三强,其在 2003 年的招股书中的营销策略“喝的不是牛奶,是广告”也被伊利效仿沿用至今。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赞助商,“中国航天员专用奶”一直至今。2004 年~2005 年,超级女声成为中国电视界的现象级节目,一时间万人空巷。而蒙牛抓住了超级女声这个营销机遇,极大地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蒙牛这匹黑马一黑到底,持续创造奇迹,牛根生用了 8 年时间,让蒙牛的销售额从 1999 年的仅 4000 万元在 2007 年达到 213.18 亿元,首次超越伊利的 193.60 亿元。蒙牛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营收超过 200 亿的乳业公司,成为了中国乳业新的王者。此后继续高歌猛进,再次率先突破 300 亿销售记录,并在此后连续 4 年蝉联中国乳业冠军。相比蒙牛的火箭速度,伊利 2006 年开始逐步进行织网计划(精确管理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奶源建设升级,实现生产、销售、市场一体化运作,对每个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可谓稳步推进。
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给整个乳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作为国内乳业老大的蒙牛与伊利的奶粉也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一时间中国制造的奶粉变成了人人声讨的对象。三聚氰胺却似乎成了伊利与蒙牛表现的转折点,而当时伊利与蒙牛对待其经销商的做法也为此埋下了伏笔。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在此日期之前的所有产品都必须下架处理,损失不可避免,但在损失承担上,蒙牛和伊利的策略却不一致。蒙牛要求自己的经销商责任共当,损失资金五五开,导致很多经销商资金周转不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伊利选择全额承担损失,这种做法赢得了很多经销商的口碑,让中的人们看到了中国乳业的希望,与蒙牛一对比,很好的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之后中国乳业开始复苏的时候,很多经销商倒戈伊利,尤其是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鲁豫地区,这两个地区之后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伊利乳品消费区域。
而三聚氰胺事件也让蒙牛一直以“火箭速度”发展的缺点。面对突如其来行业风险,蒙牛发展时间过短,发展速度过快,底蕴终究不够深厚,现金流面临断裂的。2009 年 7 月,中粮联手厚朴基金入主蒙牛,中粮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也为之后两强的发展以及现今的竞争格局埋下伏笔。
伊利在三聚氰胺事件阵痛之后,持续保持厚积稳进。而蒙牛在中粮入住之后,2011 年创始人牛根生也正式辞任董事会,经理管理层变更、内部等一些列变动,在中粮明显带有过期风格的管理下,蒙牛在渠道管理和市场开拓上均已落后于伊利。而伊利在全面稳步推进织网计划,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上不断收效,并与 2011 年重新领先蒙牛,并延续至今。
被中粮入主的蒙牛,仿佛失去了对营销的敏锐嗅觉,而伊利正是利用以前蒙牛崛起时的营销策略,以牙还牙。安慕希冠名《奔跑吧兄弟》,QQ星冠名《爸爸去哪儿》,金典冠名《我是歌手》,这些国内最红的综艺节目全部被伊利拿下,让其收获颇丰。而蒙牛,好像只剩下通过增加销售费用,进行促销来维持其销售额。
在销售占比最高的液态奶业务上,蒙牛过去在原管理层带领下,通过大经销商制迅速铺开全国市场,及在航天和超女等事件强势营销催化下,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销售第一名。而在 2012 年之后,伊利液态奶销售在前期渠道深耕中厚积薄发,开始赶超蒙牛,近年更是通过安慕希等大单品的强势增长,全面反超蒙牛。
也许正是看到这样的现状,牛根生再也坐不住了:2016 年 9 月,牛根生也以“战略及发展委员会”的身份回归蒙牛。期待着牛根生的另类回归,能够给蒙牛带来不一样的生机,找回那头曾经的“火箭牛”。毕竟蒙牛与伊利销售额相近,市值却相差了一半。
无可置疑,伊利以其营收、净利的规模优势及强劲的增长速度,继续领跑整个行业。而蒙牛在这次财报中,无论总营收或净利润,与伊利的差距有缩小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自2011年以来落后伊利的不利局面。而对于其净利只有对手的三分之一,有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伊利原奶成本低,多来自于东北、内蒙等地的中小牧场,而蒙牛的奶源多来自于现代牧业、辉山等大牧场,利润空间被挤压;
两者均以液态奶作为主战场,营收占据 70%~80% 的份额,且各自有金典、特仑苏等明星单品作为拳头产品。并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类丰富。近 2 年更是在高端化、细分化场景不断发力,以差异化的卖点定位不同人群。
虽然伊利、蒙牛不可避免存在产品品类相似、价格相近的“赤身肉搏”。不过,伊利在奶粉、及冷饮板块更胜一筹,是保持差距的优势之一。
蒙牛收入相比伊利更加集中,主要依赖于特仑苏、纯甄等优质单品;伊利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且新品营销效果显著,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等明星单品持续稳定增长。
明星单品,其实都会经历快速上升阶段到最后的衰退期。因此,作为耀眼新星的安慕希、纯甄或者金典、特仑苏,尽最大可能发挥品牌溢价无可厚非。不过想想曾经被自己赶超的莫斯利安,尽快培植出根本性创新的“后继者”才是摆在两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就综艺冠名而言,伊利安慕希连续3季冠名热门综艺《跑男》,并将跑男Angelababy、李晨和迪丽热巴签至麾下。蒙牛能够与之匹敌的恐怕也只有,首次冠名、同样播到第4季的热门网综《奇葩说》了。马东、何炅花式口播“纯甄不添加、奶后吐”的语。
近几年,影视剧创意中插的形式也越来越被广告主青睐,《春风十里不如你》中伊利优酸乳的三段创意中插就全部由女1号周冬雨本色出演。相比于伊利偏爱头部卫视、大IP,蒙牛的影视植入更多。
在公共、赞助活动中,伊利签约成为 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运会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成为全球首家“双奥”健康食品企业。蒙牛除了亮相金砖国家论坛之外,也是 NBA 中国、上海迪士尼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
对比两家的销售费用可知,高营收的背后是日渐增长的营销投入和经销费用。伊利广告支出比例明显高于蒙牛,对市场宣传重视程度高,营销效果显著,而蒙牛在营销上显得不在有牛根生年代的凌厉、精准和霸气,两者在执行“喝的不是牛奶,是广告”的营销策略上,显然伊利做得更好。
而在面对今天碎片化注意力和多样化选择时,如何精准有效触达消费者,并将观众对娱乐节目的关注度顺延到品牌本身,两者都可以花费更多心思。
大经销商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让企业快速聚集全国一批有实力的经销商,只要给足利润空间,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铺货,帮助企业迅速做大。但大经销商模式的后遗症在于经销商参差不齐、尾大不掉,导致企业后劲不足,终端没有掌控力。经销商只占地盘不深耕,或者严重挤占二级批发商的利润,或者再做大的动力不强,与厂家讨价还价。结果容易导致企业被大经销商。
深度分销模式在前期投入会比较大,见效也相对缓慢,需要稳打稳扎,推进渠道细分和扁平化,但在建立起体系化分销网络之后,相比大经销商模式会有更高的掌控力和执行力。在食品领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五粮液与茅台,长城与张裕,思念和三全。
自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蒙牛的精力一直放在公司、人事震荡、资本运作等方面,而伊利自 2006 年起一直推进织网计划从未中断,每年都有对渠道建设的目标要求,如今收效明显,蒙牛销售体系逐步,效果有待市场检验。
在奶源上,伊利 2012 年定增募集 50 亿元资金,更大规模推进投资奶源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带动全国 2400 多座品质化奶源供应,并在产业链支持上游规模化合作牧场。在生产加工线上,投入液态奶、奶粉、酸奶喝冷饮等项目。2014 年伊利在建立全球最大的乳业,在美国与 DFA 签约建厂,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开始全球。整个过程可谓是二次织网,这将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蒙牛自中粮入主之后,外延并购步伐明显加快。2010 年持有君乐宝 51% 股权,极大扩充了酸奶的产能。2013 年首先以约 114 亿港元并购雅士利,完成中国乳业最大一次并购;其次增持现代牧业,成为其最大股东;再次并入达能酸奶中国业务,同年达能成为战略股东。2014 年蒙牛和雅士利以 1.5 亿欧元从达能收购多美滋中国所有股权。2017 年增持现代牧业,持有其 57.9% 股权,从而获得了优质原奶供应保障。
从呼和浩特走出来的伊利和蒙牛,近 20 年来的“相爱相杀”,已让它们成为深入的国民品牌,它们的目标是在 2020 年成为千亿级的企业。
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 年~2020 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发展中国家的 1/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推进和二胎政策的实施,奶类消费有较大增长潜力。预计到 2020 年,全国奶类总需求量为 5,800 万吨,年均增长 3.1%,比“十二五”年均增速高 0.5 个百分点。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 2017》数据显示:2016 年末,中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 2,000 万元以上)627 家,比 2008 年减少 100 余家,销售额排名前 15 位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销售额为 1,794 亿元,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 53.9%。
到 2017 年伊利和蒙牛的占比分别达到 22% 和 21.8%,两者合占接近 50%。排在第三的,仅仅占到 4.8%。所以从总体来看,伊利和蒙牛基本形成了一个双寡头垄断地位。行业格局已经较为清晰,伊利蒙牛第一阵营,处于第一二阵营之间,第二阵营以销售额在 50 亿~100 亿的君乐宝、三元和新希望为代表,第三阵营为销售规模 20 亿以内的区域性乳企。
随着“草原双雄”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加强了对奶源以及销售渠道的控制,未来 5 年双寡头市场份额有望达到 70%,区域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区域强势品牌。而在产品和渠道层面均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以大单品为主的产品结构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大单品作为乳企的重要利润来源可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降低销售费用、提升品牌价值等。例如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的纯牛奶、有机奶、常温酸奶系列产品。而区域性乳企的创新产品短时间、大面积推广能力稍显薄弱, 大单品主要依赖于多年的市场积累,例如燕塘乳业的红枣枸杞牛奶。
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消费升级需求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产品创新成为乳制品加工企业重要竞争策略及重要利润来源。常温酸奶是产品创新研发为乳制品行业带来增长动力的成功案例之一,乳业的莫斯利安、伊利股份的安慕希和蒙牛乳业的纯甄,相继成功撬动常温酸奶市场。
未来,新兴品牌突破全国市场的机会依旧存在,差异化的高利润产品是核心。区域性乳企的优势更多的集中于当地市场的深度耕耘,产品创新紧紧围绕区域市场消费者,从而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优势。
整个乳制品消费结构中,液态奶和奶粉的占比较高。2012 年至 2016 年,经过快速增长之后,我国液态奶和奶粉的消费量趋于稳定状态。《中国奶业质量报告 2017》显示,中国液态奶消费结构中,巴氏杀菌乳占 10%,超高温灭菌乳占 40.6%,发酵乳占 21.3%,调制乳占 28.1%。美国、等国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消费总量的 80% 以上,我国仅为 10%,相对偏低。未来,随着我们冷链运输的逐步完善,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也将为乳制品加工企业在低温领域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区域性乳企相比乳企,专注于特定区域的渠道和消费者口感需求,在低温领域形成较为显著的本地品牌优势。未来借助消费者驱动,区域性乳企以及新兴品牌在低温领域的发力,具备长期高速可持续性增长潜力。
现代渠道主要包括商场、便利连锁、购物中心等,其依靠可标准化的核心经营要点,迅速复制和扩张形成连锁规模化,并在供应链中日益独显强势地位。在现代渠道中,乳企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品牌的竞争,同时要面临营销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传统渠道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杂货店等。由于传统渠道存在终端数量多、分布散、单体营业额相对较低的特点,因此传统渠道中,乳企在产品组合、定价、促销等政策方面具有较高的决定权,渠道运营成本主要体现在销售返利、活动支持等方面。
特殊渠道主要包括学校、医院、电影院、饭店等,特殊渠道客户主要为直销客户,运营成本低,但对乳企的收入贡献有限。
电商渠道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成,主要包括天猫、京东、微信以及其他垂直和内容性电商平台,电商渠道直接对应终端消费者,辐射半径广,成长空间较大,电商渠道有助于乳企大单品、新产品的推广。同时,电商渠道与其他渠道的结合,O2O 运营模式的形成,可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购物方式。而新兴品牌在不具备其他渠道优势的时候,电商渠道是他们大有作为的主要战场。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持续高速增长,从 2007 年的 3,538 元增长至 2016 年的 10,752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3.15%,高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在膳食结构上减少了粮油消费量,增加有利于健康的其他食品消费量。乳制品消费量增速远高于蛋类、水产品和瓜果类的增速,已逐渐成为农村居民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乳制品的消费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趋于饱和,增长乏力,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仍高达 43% 左右,三四线城市及农村乡镇市场将成为未来乳制品销售的新增长点。
电商渠道,是新兴品牌相对于成熟品牌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渠道,甚至在运作水平上可以超过寡头企业。其他传统渠道,新兴品牌都不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