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会在校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进入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期的中国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出席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迺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毛振华,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刘元春在讲话中表示,日前,中国人民大学14个一级学科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就包含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正是对经济学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肯定、期许和支持,同时也鼓励国发院继续整合优势、突破局限,重视回应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真正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咨政启民的先锋作用。他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自2006年创立以来一直秉承扎根中国的校训,希望本次论坛的报告能为大家提供新观点与新思,希望学术团队的研究能为中国经济在关键时期的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判断。
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主报告:进入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期的中国经济》。报告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进入 “新常态”阶段,正处于由要素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全面转变的特定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正处于从量变逐步向质变的关键转折期,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临界点以及爬坡期。这个时期恰好是新经济新动能开始逐步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形成有效支撑力,但是,新经济新动能规模尚未大到足以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起到主导型支撑作用的特定时期,经济新动能对旧动能的替代或抵消效应正处于关键“此消彼长”的拉锯战阶段,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爬坡前行阶段,不少地方经济正处于传统发展动力快速消减与新动能增长动力加速成长的交叉点附近。
报告认为,就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状况来看,必须依靠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才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核心所在和基础所在。从中国经济发展当前所处的国内外复杂形势来看,必须认清和把握好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事实上已经成为化解和中国经济诸多矛盾和困局的总突破口,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情景下,要打通创新—经济增长的传导径,实质上就是要打通创新—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通道,特别是要打通创新—产业这个关键环节。当前,中国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障碍与问题,既有创新侧的问题,也有产业侧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创新向产业的传导环节出了很多问题,同时,也是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出了问题。
据此,课题组提出:全面构府和市场的新型协同关系,是当前加快推进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突破口。应从突破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和专利法、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招标投标法” 及构建全产品覆盖的产品质量“市场随机检查”制度、扩大和强化各级的产品质量检查机构的专业队伍建设和违法执行范围、构建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相匹配的现代人才体系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动。
赵昌文强调,现在经济学强调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实就是创新,创新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当前对于推进创新来说,尤为重要的是人,即人力资本结构是创新最重要的基础。
刘志彪认为,宏观经济论坛团队在新经济新动能的阶段性新标准、创新产业融合与经济增长之间复杂的机制联系以及创新经济与产业侧、以及相互之间传递性的障碍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刘志彪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P比重、科技创新跟产业创新的区分、产业创新的人才、高负债问题、自主创新应以内需为导向等十个方面对主报告进行了延展性论述。
毕吉耀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们在创造性思维、市场与的关系、科研与产业化的以及产业发展的短板等四个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创新发展的政策可能。
毛振华认为,从创新这个层面来看,创新的行为应该是在企业之间进行。3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快速发展,在这阶段,中国的企业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企业的创新也在不断进行和调整升级中。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企业创新方面的投入取决于企业的信心,而企业的信心还需要从产权、司法规范、企业融资等多个方面提振。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