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权威丨王小广:世界大变局倒逼宏观调控创新

※发布时间:2019-11-7 2:32: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宏观调控必须适应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也必须适应体制机制的新变化。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新塑造与市场的关系,不该管的退出,让市场主体发挥调节作用,这一过程也是去行政化过程,是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前提。

  近日,习总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保障体系。

  中国宏观调控的每一次变化都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008年以前,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围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等;2008年以后,宏观调控的目标转变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使用扩张性的宏观调控工具,经济下滑的趋势得以控制;在物价水平出现持续上涨的情势下,2011年,宏观调控目标转变为“稳定物价总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即2013年以来,宏观调控的目标围绕,转变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十九届三中全会后的宏观调控目标转变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19年的工作报告又把“保稳定”放在了五项工作之后。

  回顾近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随之进行了调整,从“双防”到“四万亿元”强刺激,从强刺激到定向调控,从微刺激再到供给侧;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管理向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降和结构性。应该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但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挑战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防止经济增速下行趋势,需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为何要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当前深入供给侧结构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抓手。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入手,着力解决经济循环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完善宏观调控,需要思和方法的进一步创新。过去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关注总量平衡的分析和对策,对经济运行循环关注不够,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率,必须重视经济内部和外部循环的研究,将国民经济循环分析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其次,重视解决“循环不畅”问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的着眼点,是使供给侧结构性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畅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的“压轴戏”。三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必须着力保持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而且是提高微观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王小广指出,中国经济运行趋势是由高速转为中速,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以保持高增长速度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适应这一新变化,从过去两轮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看,以增加投资为重点的刺激政策并未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只会带来“反弹”效应。相反,经济的好坏,稳定与否,取决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对解决结构转型升级期的各类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上。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酝酿巨大变革的时代,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面对国内外多重下行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中央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趋势,创新宏观调控思和方式,化阻力为动力,变危机为先机,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基础。”王小广进一步分析。

  王小广对记者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着眼于全球视野,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是“发展思维”,把稳中求进作为宏观调控总基调;二是强调“底线思维”,把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三是“创新思维”,把提高增长质量作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四是战略定力,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统一起来;五是国际视野,使国内与国际有机结合。

  王小广认为,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创新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了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思和方式。为了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形势变化,基于新的发展和决心,2013年提出了区间调控的新思。通过科学地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确定“上下限”;通过政策操作使经济运行既不越出通胀率上限,也不越出经济增长和就业下限。用合理区间统一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作为实施何种宏观调控措施的依据,起到稳政策、稳预期和稳信心的作用。鉴于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不减,2014年又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提出了定向调控。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实施精准有力的调控措施,将稳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打出了政策“组合拳”,着力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提高长期增长潜力。

  王小广表示,区间调控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形成了“目标+区间”的新调控目标定位。经验表明,宏观调控的单一目标或过多目标,都容易引起经济运行扭曲或失衡,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对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盯住经济增长率、盯住失业率和盯住通货膨胀率。因此,如何选择重要的宏观调控指标,形成统一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重要课题。中央提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概念,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考虑到经济增长受到周期性和趋势性因素影响存在下行压力,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确定上限以通胀为调控指标,下限以增长和就业为调控指标,形成了一个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在一个符合潜在增长率而现实又可以承受的范围波动。宏观调控“区间+目标”的框架,把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避免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不同看法的困扰,宏观调控操作相对简便,减少了人为性,提高了有效性。

  宏观调控思和方式创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形成了“总量+结构”的调控组合。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只管总量不管结构,但我国经济现处于动能转换的“衔接期”,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叠加,形成极为复杂多变的局面,特别是在目前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仅靠总量型的区间调控措施难以稳增长,必须探索更好的宏观调控方式,实施长短结合的政策,激活力、强内力,提高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来稳长期增长。宏观调控既要着力稳总量增长,又要在优化结构上发挥积极作用。根据这一特点和要求,中央把“调结构”纳入宏观调控体系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的政策组合。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各有侧重,区间调控侧重于稳总量,定向调控侧重于调结构,两者紧密结合,形成稳增长调结构合力。

  王小广对记者说,区间调控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规范和稳定,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它使人们得到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有责任、也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在经济处于合理区间时,宏观政策是稳定的,一旦滑出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必然会出力度较大的调控政策,而当再次恢复到合理区间时,政策又将常态化。这两点对增强市场和社会信心极为重要,可以说是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而定向调控,则有利于长期市场预期的稳定。

  王小广进一步指出,宏观调控必须适应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也必须适应体制机制的新变化。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新塑造与市场的关系,不该管的退出,让市场主体发挥调节作用,这一过程也是去行政化过程,是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前提。与此同时,该管的要管好,以前我们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干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对微观主体干预过多,现在必须让其归位,使宏观调控真正负起宏观管理的职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央在宏观调控思和方式创新中,积极引入变量,形成“调控+”的新思。一是坚定地去减少行政的直接干预,使宏观调控真正“归位”;二是尊重和相信市场,向市场和社会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将宏观调控工具创新与放松市场准入、培育市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宏观调控采取总量+结构和调控+的方式,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潜在增长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宏观调控通过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稳增长,客观上便突破了只专注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的传统框架。中央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出发,a型血人的性格特点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王小广说。

  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关注价格总水平而忽视了资产价格水平变化,这实际上是把潜在增长率因素看成是一个常量。按此思,虽然总量表现比较平稳,但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却可能不断积累而愈显突出。结构失调、体制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通过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重要途径。新兴经济体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结构不适应、体制不适应则是其内因。只有推动结构和制度变革,提高潜在增长率,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