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重大创新

※发布时间:2020-9-9 2:14: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金字旁的女孩名字《中央关于和完善中国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既体现了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理解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弄清楚两个层面的理论问题:一是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确定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背后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产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或占有关系为前提。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不同,物质资料生产采取了不同的社会方式,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一方面是人类通过劳动自然的过程,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即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中又必然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

  一个社会中占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的,同时又受到法律制度、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和调节。为了强调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也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了进一步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时也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称为“经济制度”。显然,“经济制度”的这两种涵义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要全面认识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的重要性。自商品生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总过程除包含直接生产(即狭义的生产)外,还包括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由于直接生产在全部社会经济活动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着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大都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这种物质利益最终是通过分配关系来实现,而分配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是“生产关系的”,同时还受到交换关系的重要影响。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市场交换或流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效率,而且对于人们的分配关系和物质利益具有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了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社会主义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先后取得新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并通过三大,于1956年建立起了以公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国家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变革,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可靠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并为后来的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

  实践表明,这种“一大二公”的经济制度和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平均主义、官僚主义和“瞎指挥”等现象,企业、劳动者个人、地方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相当大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潜能没有得到充分,从而造成效率不高、浪费严重、活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甚至比较困难、整体发展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带领人民开辟了的发展道。

  既是破旧的过程,也是立新的过程。我们党从之初就明确宣示,我们的是的完善,而不是搞资本主义。由于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体制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道、方向和成效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国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的系统性和完善,始终是的主线和重点。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初至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新格局,同时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不断扩大和增强。

  正是在这种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市场机制的促进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以往没有过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改善。正是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突破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理论和观点,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理论的重大创新。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正式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写章。1998年将这一写入修正案,1999年通过的新正式将其确立为国家制度,同时第一次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对以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只能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传统理论和观点的重大突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论的又一个重大创新。这种创新性集中体现在:提出“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新概念,从而与传统概念和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并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纳入“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从而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在国家制度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新概念,从而与传统概念和理论中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相区别,确立了除按劳分配之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在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党的十五大之后,我们党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更加定型和完善。

  党的以来,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和完善中国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对中国特色体系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概括。这标示着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正是基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的战略考量,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新的重大决定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根基。

  从理论上来看,如上所述,“经济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它既可以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可以是指生产关系,而广义的生产关系中就包含着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经济制度”可以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构成的一个制度体系。从实践上来看,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人类史上的发展奇迹,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上实现了一系列伟大创新,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新的制度体系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识。

  毫无疑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只有和完善这一制度体系,才能实现我国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经济制度保障。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极端重要性,从而为新时代的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