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以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为亮点的2017夏日音乐狂欢季在四川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举行。
正在忙于此事的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栩帆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为期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将有更多的音乐类演出、赛事、论坛、平台等在此。
然而,如果退回到2010年,东郊记忆还是另一番情景:车间、厂房、氢气罐,烟囱、锅炉、传送带……
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结合,是否能打造出城市名片?产业孵化有科技助力,是否能建设出理想的文化产业园?经营近6年的四川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以其实践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2010年10月,成都市委、市作出一个决定,要将位于成都市东二环外侧、占地282亩的原国营电子管厂旧址改建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此项任务的承建者是成都传媒集团。
回首当时,成都传媒集团总经理陈林告诉记者,以音乐文化产业推动基地建设,进而辐射全国,是在对成都内外充分调研后形成的共识。成都传媒集团管理层深知,在这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遗址上做道场,做到既工业遗产,又能做出文化创意产业,这并非易事。
如何腾退园区偏离主题的物业,是首先面临的难题。陈林说,在“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原则下,园区腾退了4.3万平方米物业用于招租。
做传媒的人当上文化产业园“业主”,在眼里似乎容易些,在园区负责招租的成都传媒文化投资常务副总经理任世嵘那里并非如此。
在任世嵘看来,想入驻东郊记忆的企业虽然不少,但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入驻。对于有利于音乐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入驻与否要有严格的筛选标准。
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得与文化沾边、得与音乐沾边。任世嵘说:“一个企业哪怕只有5000元、1万元,只要他们实实在在做文化,我们就会支持他们入驻,甚至给他们提供盒饭;一个企业再有钱,只要不符合园区定位,我们也不会引入。”
“我们所希望的音乐产业是全产业链的产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有干、有枝、有叶、有花……”成都市原副市长傅勇林对于东郊记忆曾有如此形象的比喻。
为让这棵“大树”郁郁葱葱,园区管理者对入驻企业最为关心的管理、服务、等方面尽心尽责,赢得了入驻企业的众多好评。
在姊妹淘(上海)文化有限公司华西经纪部,总监安国荣对记者说,入驻前他曾在成都考察选址一个月,相比中东郊记忆给出的条件不是最优惠的,但它的场馆规划、表演氛围“真的太适合了”。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唐静也有同感。刚从西班牙考察回来的唐静说,自己调研过全国多个地方文化产业基地,东郊记忆是一个音乐氛围浓厚、适合音乐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如果说,前述两家企业关注的是园区的文化氛围,那么成都中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重的则是东郊记忆的服务。
在成都中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总经理肖继斌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公司运营初期需要1000伏配电设备,是园区管理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公司解决了这一难题。如今,这家50余人的小公司,年产值达1.5亿元。
目前,产业基地企业入驻率达90%,其中音乐类企业占比超过60%;举办各类文化展演活动总计5200余场,其中音乐类活动占比超过50%。
7月5日,成华区、成都传媒集团与天艺同歌有限公司在东郊记忆音乐公园签约入驻“成都繁星戏剧村”项目。
此前,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成都峰会、世界克大赛、国际木偶节、东郊记忆戏剧周(季)、中国(成都)数字娱乐节……许多文化活动都办在了这里,让音乐人、文化有所属。
“我是东郊记忆的‘钉子户’!”有点无聊茶室总经理梁浩入驻时是“慕名而来”。6年来,热爱音乐的梁浩,慢慢将图书、音乐、茶、酒等多种文化结合在一起,通过持续举办室内外音乐小舞台和不定期音乐主题活动,“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正在寻找‘音乐+’的多种可能。”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廖联清向记者表示。
这“音乐+”是什么?那就是音乐+科技+文创+休闲配套设施。在东郊记忆音乐公园,“音乐+”形成的文化创意、数字音乐、新、展览演绎、创意设计、教育培训、创意餐饮、购物零售、娱乐体验和金融服务等产业板块,为园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
“园区开园6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3500万余人次。其中动漫展最受欢迎,人流量最多的时候有14万人次入园,平均每天2万人次。”廖联清说。
人气带给东郊记忆的还有可观的收益。数字显示,2015年,该园区营业收入21.4亿元。2016年,该园区营业收入33亿多元。
东郊记忆“火了”,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翼齐飞的集聚效应,使其进入了《成都市产业发展》。
目前,将东郊记忆打造成为成都对外交流名片的计划正在实施,其中利用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音乐作品、著作权人、版权人、音像出版者、唱片公司等提供数字音乐作品的出版、发行、版权等一条龙服务,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