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组合 EXO 原定于 8 月底在上海举行演唱会,但在距离开场一个月的时候,忽然宣布取消。几乎在同时,社交开始流传消息称,“向各大电视令,不可邀约韩星演出剧集或者上节目,包括综艺、戏剧、广告、商演等。”
这是一个未经的说法。不过在 8 月 1 日,新浪娱乐报道,确有意向针对韩国艺人在华演艺活动进行,但准确来说应为“调控”,审批方面的政策将收紧。
比起内地,韩国措辞更为直接,韩国《首尔经济报》称中国对韩国明星将开始管控,具体措施包括新成立的韩国文化产业公司投资、韩国偶像组合进行一万人以上的公演,新签约的韩国影视剧放映,韩国演员出演中国电视剧。
简单来说,在这项生效之后,韩国娱乐业几乎与彻底绝缘。有消息称,这一与美国在韩国布置萨德反导弹系统有关,中国方面认为这一行为了。
目前,这一条例尚未明确以的形式下达,但有业内人士表示,确实已经接到了相应的通知,虽然具体细节无法透露,但确实会给中韩娱乐合作带来很大的冲击。
“我们目前正在操作一部中韩合拍电影,但依照现在的形势,只能观望一阵子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好奇心日报》表示。
要观望的项目不止一个。韩国《中央日报》报导,韩星刘仁娜出演的电视剧,在前,戏份已被全部删除;韩国导演申宇哲,和优酷网合拍电视剧的计划,被优酷叫停。韩国 SBS 与 6 年的长期合作的合同,也被消极处理。
或许的通知永远不会出现,但能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企业,早已经不需要落在笔头上的文件,便能“闻弦歌而知雅意”,以往的各类,也很多时候只是口头通知,但最终却迅速落实。
在中国,文化总是受到管控。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日剧、日影几乎在国内绝迹,曾经势头甚猛的日本流行文化从主流视野中消失。
1998 年,韩国出台《国民的新文化政策》,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一策略收效明显。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统计,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从 2008 年到 2012 年连续 5 年实现了 18.5% 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多达 51.9% 的韩国企业的销售额都受到“韩流”界范围内走红带来的有利影响。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少峰认为:“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的比例占到 70% 左右,而这其中出口中国的估计有将近一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对韩国的文化贸易由于政策优惠逆差是比较大的,这本来是着眼于中韩友好关系的一种让步,但现在如果对方不友好,那我们也没必要维持这样的格局。”
这一传言已经在韩国的二级市场引发了反应,最近三天,韩国的主要娱乐公司市值缩水近 4000 亿韩元,约 24 亿人民币。
不过,日剧消失的时候,损失主要由日方承担,韩娱被禁的时候,这损失有很大一部分将落到中国公司头上。
对中国来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个韩国欧巴来成为中国娱乐圈的焦点,这一循环已经延续了近二十年,不过如今在这些欧巴的身后,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明显。
譬如新近的宋仲基,他依靠在爱奇艺平台的《太阳的》大受欢迎,甚至获得了“国民老公”的称号。其实在这部剧尚在制作的时候,华策已经投资了制作公司 N.E.W,并且与爱奇艺联合成立公司,方便内容购买。最终,爱奇艺成功以单集 150 万元的价格买到这部剧——比起正在热播的各类奇幻剧,这个价格实在太便宜了。
今年 2 月,阿里音乐宣布与韩国著名娱乐公司 SM 娱乐结成独家战略合作伙伴,阿里巴巴集团更投资 1.9525 亿元人民币,拿下 SM 娱乐 4% 的股份。
今年 3 月,华策影视与韩国 CJ E&M 正式签订战略协议,对外宣布 2016 年双方在全网剧制作领域打造高成本高回报的精品大制作。
同样在 3 月,华谊兄弟通过在上市的公司入股以艺人经纪事务见长的 SIM,收购推出过《来自星星的你》的 HB 娱乐公司,共斥资 4 亿多人民币。
这仅仅只是最近的几个范例,在与韩国合作的公司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华策、华谊、腾讯、万达、爱奇艺等娱乐巨头的名字。
韩国综艺也给中国从业者带来了很多灵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综艺节目,有很多是从韩国买来的版权。从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到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再到灿星制作的《蒙面歌王》和《了不起的挑战》,这些节目占到了韩国热播综艺的七成,是全国综艺节目数量的将近一半。
就像和好莱坞的合作关系一样,当中国和海外的从业者合作时,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其次便是技能。中国的娱乐业正不断学习韩国的制作经验。参与了《奔跑吧,兄弟》的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周冬梅说:“这和付费学习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 MBA 的老师请到浙江卫视给我们 50 个上课,对于整个频道来说一定获益匪浅,值得去做。”
这样的学习需要时间。尽管中国长期被创造力缺乏,但是随着新鲜血液进入娱乐业,它有可能和市场需求一起推动体制上的变化,以及产品创新上的改变。好莱坞是一个鲜明的案例,中国以庞大的市场容量、快速流动的资本吸引了大量的制作人员,中国和美国的电影业正在互相熟悉。什么时候会出现多少优秀的作品虽不好说,人才的培育是切切实实发生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韩国文化振兴院已经预测了 2016 年会发生“中国资金的扩散,中国文化的逆袭”——中国资本将对韩国文化产业持续投入并扩大影响力,同时中国制作的文化产品也可能进军韩国。
但倘若限韩令与当初的限日令一样落实并严格执行,宋仲基和《太阳的》也只能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成为亚文化群体的“接头暗号”。而如果韩国制作团队撤出,可能中国的娱乐行业就要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更“安全”的突破口。
这一切都是突变之后公司们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中国的文化行业向来在的管制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无论是公司还是消费者都已经“适应”了这一点。
2014 年,《生活大爆炸》从搜狐下架,广电开始实施“限外令”,外国电视剧必须经过审查之后才能在中国内地播放,那时候大家在社交网站上纷纷哭喊奔走。而后,无论是对网播剧题材的,还是对手游在 App Store 上架前的审查,一切都是熟悉的,只不过每次被“处理”的项目不同而已。
不过,这次的“限韩令”却制造了一点不同——相比以往社会的和沉默,这次的管制引发了一片欢呼。
新浪娱乐微博发布了“限韩令”的消息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四万条评论,远远超过其前后微博的评论数量。热门评论大多简洁明了,“禁得好”获得了一万多人点赞支持,“这回支持广电”则获得了近一万七千次赞同。
“虽然我也有喜欢的韩国明星 但我支持广电 这是问题 韩国都跟我们对立了我们还要供着他们?”在另一条点赞数量达到一万六千次的评论里,有评论如是说道。(评论中错别字和排版保留原文模样。)
另外的主流评论还包括:韩国明星赚了中国人的钱,回到自己的国家“却了中国人”,这种行为“不可”。以及,这些韩国偶像“男不男女不女”,“本来就讨厌他们,封了正好”。
韩国拥有世界上最强的造星体系,明星如同工业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然后输送到全球各地。这种文化生产力可能是全球文化近 10 年来最不可忽视的现象。事实上,他们不仅仅改变了娱乐业的运营规则,也完全改变了商业世界的潮流话语权。崛起中的韩国美妆产品和时尚行业就是最好的写照。
所有环节结合在一起的“韩国力量”,不仅培养了粉丝,还培养了有史以来最“完整”的粉丝。喜欢韩国明星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感觉自己正与偶像、也和其他粉丝一道,共同面对这个世界,加上各种消费,全方位响应自己认可的这种生活方式。
这种粉丝的热情让另外一个人群、也就是“封了正好”的人群异常反感。他们认为,这种“脑残”的行为正好反映了他国文化对于本国青少年异常深层的渗透,这不仅“”而且相当“不可理喻”——考虑到这些偶像的审美取向,这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男女分明各司其职的审美。
这让“限韩令”的声音变得空前响亮。何况这些声音里,并不缺乏以往几次背景事件里那个最主流的词语:国家。
“国家面前无偶像。”这些天微博上不断出现这句话,大概意思是,倘若你的偶像了你的国家利益,那么便应该抛弃这个偶像。当然,“国家利益”究竟为何,通常最终解释权掌握在国家手上。
在线测字打分
以抛弃偶像、艺人的方式,来表达见解,这一现象在中国社交上越来越频繁出现。艺人何韵诗因为曾经参与 2014 年“雨伞运动”遭到法国化妆品牌兰蔻弃用;今年初,在韩艺人周子瑜因为挥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受到中国网友;赵薇被指在新片中用“”影星,受到,而赵薇也不得不在电影杀青后表示换主角……在这些事件里,多数明星因为涉及国家统一或者主权等“民族”问题而遭到——至于这些的声音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国家”、“主权”、“民族”的含义,则未可知。
在遍布社交网络的大潮里,这些概念显得不可辩驳,也让举着这些概念行事的人显得无比“”。
这些声音化成统一的压力,不由分说把市场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竞争机制、产品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殆尽。
不知这些夸“限韩令”做得好的人,是否能意识到,广电正是用同样的方式,严密监管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可见的世界。